亓庆良: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钢铁战士”

2017-04-15 20:08:00 来源: 大众网淄博频道 作者:

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亓庆良在做外科手术

查房

查房

  大众网淄博4月15日讯 今年年初,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一批中央级重要媒体来到博山,采访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对其扎根山区、兴医为民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宣传。

  亓庆良,从事卫生医疗工作46年,主动放弃在城里大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以坚定的信念投身山区卫生事业。他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面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源泉中心卫生院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医院优秀院长”“山东省最美基层干部”“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公民”“省劳动模范”“感动淄博”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长大我要做医生,去救治像我母亲这样的人”

  亓庆良,1952年8月出生于源泉镇源西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民。可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小小的亓庆良却连普通孩子的生活都过不上。由于家庭困难,母亲妊娠期间营养不足,他出生时是低体重儿,出生后,母亲身体虚弱,没有奶水,他没有吃过一口母乳。那时正值建国初期,全国上下经济困难,四里八乡没有卖奶粉的。于是,父母只好熬点稀粥喂他。许多哺乳期的邻里看到这样的境况,就到他家喂他几口奶水。就这样,在庄里乡亲的接济下,亓庆良度过了牙牙学语的懵懂时期。

  小亓庆良懂事特别早,看到父母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母亲身体还不好,他从不调皮、任性,也从不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惹事,还经常帮助父母做点小活,村里的乡亲们没有不夸他的。母亲看他那么懂事,难缠的心脏病反而好多了,全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对亓庆良的打击还在继续。1958年的一天,家里欢欣雀跃,准备迎接另一个小生命,可就在母亲即将分娩时,本来已经好转了的心脏病又加重,导致心力衰竭,终因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受限,救治无效,母子双双倒在了产床上。那年,母亲26岁,亓庆良6岁。

  失去了母亲的亓庆良,不知流了多少泪,从那年开始,全国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亓庆良和父亲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吃饭往往是有了上顿没下顿,今天吃了不知道明天吃啥。到了冬天,由于生不起火炉又做不上棉衣棉被,耳朵、手脚都冻的流脓流血。乡亲们可怜他们,有的给他们送点食物,有的给他们送几件替换下来的衣物。看到这些,亓庆良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一定要挺过来!因为有太多的事,他想做!

  “那时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就想赶快长大,学医做医生,去救治像我母亲这样的人,不让家庭因病受到减员、受到破坏,不让孩子因为没了父亲、母亲而遭受像我这样的苦难”亓庆良回忆说。

  “学完了,我一定会回来为乡亲们服务”

  虽然家境贫困,但亓庆良的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但由于正值全国“高考中断”时期,1971年亓庆良高中毕业后,并没有机会上大学。村大队党支部知道他学习好又很希望在村里当一名医生后,就把他送到源泉公社卫生院进行培训。他勤奋好学,悉心钻研,很快便熟悉业务,成为一名年轻的“赤脚医生”。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找他看,而他总是认真热情,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服务。亓庆良的医德和医术很快就传遍四面八方,不仅他所在村的村民找他看病,邻村、周边村的乡亲们也来找他看病。1975年,源泉公社党委发现这名人才后,决定推荐他到青岛医学院学习深造。

  “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尤其是学医又上青岛医学院,那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医疗教育好的学校,去那儿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亓庆良说。可是,没过几天,亓庆良却犹豫了。乡亲们听说后,都来找他,都不希望他去,说“你去了,我们找谁看病啊!”

  “一面是学习的渴望,一面是乡亲们的期望,怎么办?”亓庆良夜不能寐,他想到了母亲。“那时,我虽然已经是一名医生,也小有名气,但只能看一些感冒发烧的小病,会一些皮毛,大病看不了,手术做不了,母亲正是由于患大病得不到救治才早年去世,能治大病的医生才是乡村最缺的”亓庆良说。

  于是,亓庆良决定去学习深造。他把自己的思想和乡亲们说了,并且一再说“学完了,一定会回来!会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到了青岛医学院后,亓庆良被安排到临床医疗系学习,在这里他学到了梦寐以求的系统的医疗知识,见识了专家教授精湛的医疗技艺,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提升了本领。由于亓庆良有从医基础又勤奋努力,他领悟能力、实战能力特别强,在校期间,经常帮着专家做各类手术。大学毕业前夕,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留校工作,他谢绝了。毕业分配时,有到多个大医院就业的选择,他放弃了,而是义无反顾回到了那时驻地在自己家乡的博山区医院。

  亓庆良说,即使到现在,他也无怨无悔,因为,“我要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养育、对得起农村无数双盼着我回去的眼睛。”

  “我为山区百姓服务,不是一段时间而是一直干下去”

  1978年,到博山区医院就业后,院领导对这位高材生特别器重,安排他到外科临床重点培养。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到外科进行手术治病的人,多数都是得了大病,能治大病是他的目标。他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请教,他肯吃苦、重积累,一年后,就能主刀做疝气、切阑尾,三年后,就能独立做胃大部切除手术。但他从不满足于现状,始终追求精益全面。之后,他到淄博市第一医院进修了外科专业,又到济南千佛山医院进修了胸外科专业。进修期间,他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外科手术水平大幅提升。进修回来后,便能成功开展肺癌肺叶切除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切除等大型手术。而他做的这些手术的服务对象,多数是博山区医院驻地周边的山区百姓。

  1986年,博山区医院驻地从源泉迁往八陡,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工作了8年的亓庆良随着医院的搬迁也到了八陡,搬走的那一天,他难舍对乡亲们的情怀,默默地流下了泪水。然而,令亓庆良欣慰的是,驻地虽然搬迁了,但博山区医院的服务对象还是八陡以南的山区百姓,并且服务范围更广了。1993年,博山区医院再次搬迁,由八陡搬到了现在的城区白虎山,服务对象成了全区百姓。这时的亓庆良再次陷入了沉思,他想的是,山区的乡亲们看病怎么办?

  从1978年到博山区医院工作,直到1993年博山区医院彻底搬到城区,亓庆良为山区百姓服务了整整15年。和他一同搬到城区工作的同事们都说,你对家乡父老的“服务承诺”已经够长了,并且你也已过不惑之年,自己需要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妻子、女儿、老父亲,整个家庭也都需要你照顾,你还是父亲的独苗啊!

  “城区的医疗资源丰富,专家多、名医多,而山区却是相反,并且山区的百姓,家里穷,他们到城区看病成本高又不方便”亓庆良说。那时,虽然源泉地区有镇级的卫生院,但他很清楚卫生院的医疗现状。

  又过了几年,源泉卫生院的状况印证了亓庆良的忧虑。由于人才匮乏、功能下降,医院近乎倒闭,这里的乡亲们遇到大病小病只好跑到城里大医院看。但由于交通不便,大医院费用又高,多数农民家庭承受不起,尤其是得了大病,不敢去看,一看就会倾家荡产,只能耗时间。

  1997年,已是副主任医师、“博山区十大名医”,被誉为“博山外科一把刀”的亓庆良,放弃在本院升职和到市级医院就职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源泉,担任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

  “我服务山区百姓的承诺不是一段时间,而是一直干下去。只要百姓需要我,我就去”!再次回到源泉,亓庆良肩上的担子,可不是一般的重。

  “要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前进中的困难”

  虽然对源泉卫生院早有了解,但源泉卫生院的现状还是让刚刚上任的亓庆良吓了一跳。这里蒿草丛生,与周围庄稼地连成一片,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一片硬化的土地,只有一座破旧不堪的小楼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陈旧的木门窗多数没有玻璃,三楼大厅顶部成了鸟窝,没有风扇,没有暖气,在药房里仅有一个砖垒的炭火炉。医疗设备只有一台显微镜,病房设施仅有10张光板床,没有床垫更没有被服。有13个编制,46名职工,且多为工勤人员,三个月未发工资,外欠债务50余万,资产审计只有46万元。连续10年,年业务收入不足30万元,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钱。

  眼前的困难并没有让亓庆良有任何退缩。“我做院长不是为了享受,更不是为了好听!正因为了解了医院的状况,知道了百姓的需要,我才来的。我是来服务的,是来改变的!”可要想改变谈何容易,他上班的第二天,一个慕名而来的患者即给亓庆良出了道难题。这位患者来自石炭坞,患的是胃溃疡,听说他调到源泉医院了,就一路打听,前来找他做手术。这种手术对亓庆良来说,已经做过无数次,可在源泉医院做,他却犯了愁。那时的医院没有正规手术室,没有像样的手术设备,没有麻醉师,没有器械护士,十个条件九个不具备,怎么做?“没有条件就创造,没有人就借人,没有设备就借设备”。亓庆良求助城区大医院,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即营建起了手术实施的必要条件,第二天就为病人成功进行了手术。

  可不能每次手术都求助于别人,源泉医院的改变还是要靠自身的发展。亓庆良说,“要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他走访了职工、百姓,深入了解了院情、充分争取了民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调研。他借来资金,给职工补发了工资,买了开水锅炉,整修了职工食堂,解决了喝水、吃饭等最基本问题,把职工散了的心都收了回来。接着,他健全领导班子、完善规章制度,找准症结,立足优势,提出并实施了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和“名医带动、专科发展”等一系列治院方略和措施。

  “医生不是‘当’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他给全体医务人员制定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标准。要技术好,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能给病人解除病痛;要服务好,以周到热情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温暖;要医德好,有不图名利的职业操守,让病人发自内心的满意。“我是院长,更是一名医生”亓庆良说,“不是穿上白大褂就是医生,医生不是‘当’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患者内心的发声”。

  亓庆良一边治理医院,一边作为外科副主任医师,主刀各类大小手术。可那时的手术条件极为艰苦。手术室在楼顶,上面是平台,7、8月份太阳直射,室温高达40度,没有条件安装空调,一台手术下来,塑料的袖筒能控出半斤水。到了冬天就更难了,由于没有暖气,手术室内不足10度,为能让手术病人坚持下来,上台前他们就先用瓷脸盆烧一些酒精提温度,然后迅速手术,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手术做完。可是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可就苦了,要先用不足10度的自来水洗手三遍,然后再把手臂放在0度的酒精中浸泡5分钟消毒,刺骨的凉使皮肉麻木、疼痛难忍。在这样的情况下,亓庆良和他的同事们坚持了一年,而在这一年当中,他们成功实施了200多例手术,没有一例因为条件差而影响治疗。以后卫生院逐渐发展好了,手术室的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随着手术的一次次成功和医院环境的提升,前来请亓庆良主刀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1999年的6月13日。那天,他像往常一样提前上班做手术,7:30进手术室,开始第一台,第二台,第三台……上午做了四台手术;午饭后没有休息,接连又做了四台;一天下来累得够呛,正想回家休息,可是他还没有走出院门,来了一位急性阑尾炎病人,怎么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赶紧做;事情也巧,接着又做了一例急性阑尾炎;之后,又是剖宫产,做完手术已经是下半夜了;这时,又来了一位急性胃穿孔的病人,还能做吗?做,不能眼看着病人极度痛苦而不管,继续做,当手术切口缝合完毕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这一天,他一共做了12台手术,体力严重透支,胳膊几乎都抬不起来了。

  “我没有业余爱好,只会看病和做手术”

  这些年来,由于做大量的手术,导致亓庆良的颈椎严重变形,压迫臂膀疼痛难忍,有时衣服都穿不上、脱不下,但是一上手术台,他就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病人,眼明手快,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2008年初夏的一个晚上,南博山镇下庄村用三轮车送来一名14岁少年,因外伤腹痛,入院不到一小时孩子血压下降,血色素降低。接到电话后,亓庆良迅速赶到医院,孩子已经测不到血压,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以他的经验,少年很可能是脾脏破裂,腹腔大出血。如果不做手术,心跳很快停止,而做手术,将承担巨大风险。亓庆良没有犹豫,风险再大,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放过。他立即剖腹探查,快速输液、输血,手术持续了4个多小时,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200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十点多,暴雨倾盆,亓庆良在家刚准备休息,突然接到电话:池上镇送来一位需要紧急手术的孕妇。他二话没说驾车冒雨往医院赶,同时安排医院做好手术准备。手术开始5分钟后,一个新生命呱呱落地,30分钟后手术结束,母子平安。像这样的急症手术,每年都有几十台,亓庆良都是随叫随到,随到随做,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雨雾冰雪、不论春夏秋冬,有时一个晚上要数次返医院,有时要连续几个晚上返医院。

  亓庆良自主刀手术以来,成功实施的手术已达2万例,成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最多的一天,他做了12台手术,最长的一台手术,做了14个小时。而在这些手术期间,亓庆良没有接听过一次传呼机、手机,他说,“怕影响手术的注意力”,他也养成了整天很少喝水的“坏”习惯,他说,“怕喝水小便多,贻误手术的时间”。作为院长,他没有专职司机,而是自己驾车往返赶班,他说,“自己开车方便,遇到紧急抢救,说走就走”。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他说,“只会看病和做手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86岁的老父亲重病缠身,他没有时间侍奉左右,妻子做了3次手术,他没有时间陪伴左右,女儿都工作了14年,他没有陪她出去旅游一次,亓庆良说,“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单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自己家的事多了,想单位的事就少了”。

  亓庆良全心为患者服务,全力投身医院发展。他到源泉医院工作后,医院半年实现了脱贫、一年走向快速发展、三年从全区乡镇卫生院榜尾跃居榜首。1999年7月,在全省中心卫生院院长培训班上,亓庆良代表淄博地区做典型经验介绍。而这一年,组织上有意提拔他到城区医院担任院长,却再次被他谢绝,因为他“服务山区百姓的承诺”早已根深蒂固。2003年,在大学毕业25年同学聚会时,亓庆良的65名同学中,有的在美国、加拿大,有的在国家、省级医院,有好几名是博士生导师,有70%以上已是主任医师,而只有当时还是副主任医师的亓庆良一个人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同学们都为当年的高材生惋惜,可他却觉得值,“看到病人,看到山区的百姓康复出院,比啥都幸福!”

  “要让山区的百姓敢看病,看得起病”

  2003年,他已经51岁,按照当时的干部政策,他可以提前离岗,多家医院也都向他伸出了高薪聘请的橄榄枝,身为主任医师的亓庆良也完全有能力自己办一所民营医院,可他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源泉中心卫生院工作,他要把医院发展得更好、为这里的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亓庆良敏锐地意识到,老年病、慢性病将成为百姓最大的医疗需求,特别是高血压发病率高,而由高血压病导致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将会越来越多。经过反复论证,医院决定组建脑中风特色专科。装修病房,购置设备,招募人才,引进名医,在1999年成立脑中风康复中心的基础上,2013年又正式挂牌成立“博山区源泉康复医院”,以中医针灸和中药秘方为特色的传统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了脑中风病人的康复进程。源泉医院还强化了公共卫生预防服务,推行了医养结合,引进培养了多元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亓庆良任职源泉中心卫生院20年来,医院依靠自身创造了发展的奇迹。目前,医院新建病房2万平方米,年门诊诊疗病人3万余人次,年收住病人7000余人次。床位设置从10张增加到500多张;年业务收入从不足30万元提高到4200多万元;医疗用房从1000多平方米扩大到14000多平方米;医疗设备从几乎为零,到配备上了美国螺旋CT、CR,彩超、数字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城区大医院才有的先进设备。源泉卫生院形成了目前的“防、医、康、养”四位一体的新型办院模式,走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前沿。

  “医院规模大了才能服务更多的山区百姓,医院实力强了才能让山区百姓享受到更优的医疗服务”亓庆良说,“相同的医疗检查,在城区大医院要花上千上万的医疗费用,而在这里只需花几百元。山区的百姓在这里敢看病,看得起病。”

  近年来,源泉中心卫生院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信誉满意单位、全国“三好一满意”活动百家示范医院、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多个国家、省、市荣誉称号。亓庆良先后获得全国医院优秀院长、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佳卫生院院长、首届淄博名医、淄博先锋党员等多个国家、省、市荣誉。

  作为一所地处乡镇的卫生院,能取得这么多的荣誉实属不易。一本本证书、一块块牌匾,是党委政府的鼓励,是百姓满意的微笑,是亓庆良和医院团队夜以继日的付出。并且这种付出还在持续,医院的发展还在继续。2016年,医院自筹资金2000万元,正在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8500平方米,改建老年康护中心3000平方米,医疗用房总面积将达20000平方米,设置床位可达500张。一所“防、医、康、养”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健康服务中心就在山区百姓身边。

  “我一定要站起来,回到患者身边”

  2015年8月12日,亓庆良应邀参加省里召开的基层卫生工作座谈会。早上5点,他便乘坐4人合乘出租车赶往济南,6时左右,当出租车驶至济王路济南高新区路段时,发生车祸。5名驾乘人员中,已是63岁的亓庆良受伤最严重。全身多处外伤,左髋粉碎性骨折,脑震荡、眼球震荡。为方便治疗,从距离事发现场最近的济钢医院进行紧急处理并做完检查后,他强忍剧痛被送到博山当地的淄博市第一医院进行了手术。

  术后的日子最难熬,骨盆骨折的剧痛比别的骨折要强烈几倍,他没有吱一声,左下肢要持续牵引60天,不能伸屈,不能翻身,要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炎热的夏天,汗水湿透了褥子和床垫,他都顽强的坚持了下来。在与剧痛做斗争的日子里,他心中依然牵挂着医院的工作,想着山区的患者、百姓,每当有职工去看望他,他都询问了解科室的工作情况和有没有急需做手术的患者。淄博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敬佩他的毅力,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源泉当地的百姓知道亓庆良遭遇车祸后,都急切地到源泉中心卫生院询问情况,盼望着他能早日康复,早日回到百姓身边。百姓和医院的职工都担心:“亓院长受了那么重的伤,还能完全恢复吗,还能站起来吗,还能继续工作吗?”

  急切的心情,不只是百姓和职工有,亓庆良自己更急切,他是多么想回到家乡,继续为山区的乡亲们服务!1978年和1997年,在利欲和百姓的期望面前,他两次都选择了后者,都坚定回到源泉,这一次摆在他面前是身体的病痛和百姓的期望,“我一定要战胜病痛,回到源泉,回到患者身边”亓庆良的信心异常坚定。

  “我根在山区,要为山区百姓贡献毕生精力”

  术后14天拆线后,他从淄博市第一医院出院返回了源泉中心卫生院住院。他太牵挂他的职工、他的单位、他的病人了!从回源泉医院住院的第一天起,他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多次在病床上召开班子会议、科主任例会,部署工作,会诊病例。住院期间,他坚持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2个月后,严重的骨伤竟奇迹般的复合,就能下床活动,实现基本康复。“粉碎性骨折,想恢复到受伤前的模样是不可能的,现在能站起来,能继续工作,就好”尽管亓庆良走路还明显踮脚、坐立还只能侧身,但他已经很满足。

  2015年10月21日,重阳节,源泉中心卫生院养老中心像往年一样组织文艺汇演。这次,老人们知道,亓院长还没康复,是不可能像往年一样来给他们送祝福,和他们一块过节了。可是,演出还没有开始,亓庆良已经走到老人们中间,这是他受伤后的第70天。他没有拄拐杖,热情地和老人们握手寒暄。老人们眼睛噙满了泪花:“亓院长能走了,能走了!”演出开始,亓庆良致辞,“我生在源泉、根在山区,要为百姓工作服务50年,贡献毕生精力……”

  受伤三个月后,亓庆良开始主刀做各类手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盈盈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