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梅正在用电钻往墙上打眼。.jpg
  她是荣获“淄博金牌工匠”称号为数不多的女工匠;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燃气器具安装维修工,仅有高中文化,却不断学习,勇于挑战自己,掌握了过硬的燃气器具安装维修技术,并在淄博市、山东省、全国的燃气行业技能大赛中勇获第二名;她是小组里唯一的女性,却时刻以男职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淄博金捷天然气公司的职工范金梅。
范金梅用管钳安装户内燃气表。

范金梅用管钳安装户内燃气表

范金梅正在认真用量尺测量,将误差控制到最小。

范金梅正在认真用量尺测量,将误差控制到最小。

范金梅正在用电钻往墙上打眼。

范金梅正在用电钻往墙上打眼

范金梅搬运钢管。 

范金梅搬运钢管

专注工作的范金梅。

专注工作的范金梅

  她是荣获“淄博金牌工匠”称号为数不多的女工匠;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燃气器具安装维修工,仅有高中文化,却不断学习,勇于挑战自己,掌握了过硬的燃气器具安装维修技术,并在淄博市、山东省、全国的燃气行业技能大赛中勇获第二名;她是小组里唯一的女性,却时刻以男职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就是淄博金捷天然气公司的职工范金梅。

  闲不下来的“女能人” 让男职工折服

  初见范金梅,身穿红色的工作服,正在安装燃气表,41岁的她个头不高,却精力充沛,爬上爬下没有任何犹豫,干起活来干净利索。聊起从事这一行的原因,范金梅告诉记者,高中毕业以后,去一个厂子里干了一个月,每天工作8个小时,她觉得那样的生活太清闲了,不适合自己,便回家帮父亲做起了电焊维修,虽然别的女孩子都觉得这种活又脏又累,她却越学越喜欢。后来范金梅在亲戚店里帮忙,给金捷公司做了5年工程后,公司觉得她老实可靠、技术过硬,就邀她正式加入。

  2013年7月,范金梅进入了淄博金捷天然气管道运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燃气具安装维修工作。燃气器具虽然体积不大,但是品种多,更新快,要想全面掌握这门技术,还确实不易。在平日里,范金梅除了跟老师傅在实践中学习外,还买了各种燃气器具图书,在干中学,学中干,琢磨钻研燃气器具工作原理,慢慢地掌握了各种燃气器具性能、特点,并在实践中练就了一套过硬的维修技术,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燃气器具便于维修的工具。

  随着工程的深入,图纸的生疏难住了范金梅,由于没经过专业学习,她对施工图纸了解甚微,这直接影响了计算下料、加工、安装和检测等工序的进度。为此,范金梅利用中午吃饭、晚上下班时间,自己“补课”,钻研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巧,不懂的地方就及时向公司里年轻的大学生们请教。经过范金梅的不懈努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对图纸的掌握便得到很大提升,现在一拿到图纸,怎么下料就已经心里有数了。理论支持加上熟练的操作技术,范金梅在燃气表安装上所用时间大大缩短,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此外,范金梅并不满足于本职工作的进步,工程部除了工程安装,切割、焊接更是“家常便饭”。范金梅又再次投入到焊接的学习中,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反反复复的练习,来来回回的失败并没有挫伤她的积极性,凭着这股子韧劲,焊工作业也有模有样,还顺利考出了焊工证,这下可把公司里还没拿出证的男职工惊呆了,称她为“女能人”。

  不服输 以男同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的范金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虽然工作年限并不长,但她的精神却感染了很多同事。“范金梅是个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爱学习的好工人,值得我们向她学习。”采访时,范金梅的一位同事对记者说。

  户内安装组共有8个人,只有范金梅一个是女性。可干起活来,她从不示弱,经常爬十几层楼梯入户检查、安装,在几十米的高空站在吊板上作业。“虽然只有我自己是女的,我也不能给女同胞丢脸,男同事能干好的活,我一样能做好。”范金梅说。

  燃气器具安装工作繁忙,每天早上6点就要上班,一直到下午7点多才能下班,加班加点更是常事。工程部是抢险作业的主力军,出现紧急情况,范金梅和其他同事一样,第一时间赶去处理险情。2016年过年时,某天晚上12点,一处天然气管道被挖断,接到通知后,范金梅立刻与同事赶到现场,进行维修,4个人抢修了3个多小时后,才把管道修好。

  勇于挑战自我 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在不断学习和累积过程中,范金梅的技术得到提高。2015年6月,范金梅代表淄博金捷天然气公司参加淄博市公用事业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个男技工都不愿轻易尝试的比赛。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她对安装工艺的反复推敲,不断演练,再加上过硬的心理素质,一举夺得淄博市燃气具安装维修项目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同时,她也获得了参加省级比赛,与省内各技术骨干切磋学习的机会。

  欣喜之余,范金梅也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她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抽空就钻研理论,琢磨技术。2015年9月,“飞奥杯”第四届山东省燃气行业职工技能竞赛暨全国大赛选拔赛在济南举行,这里汇聚了全省燃气行业的行家里手,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技工之一,她稳扎稳打,展现了自己在燃气具安装维修的技艺,最终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褒奖及肯定,同时获得国家级比赛的资格。

  2015年9月23日,“燃气杯”第三届全国燃气行业职工技能竞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燃气行业技术精英济济一堂,见惯了“大场面”的范金梅再次一鸣惊人,一鼓作气摘得燃气具安装维修项目获得全国第二名和燃气具安装维修工亚军、竞赛一等奖,真正展现了当代女工的风采。

  “其实我很普通,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精。”采访最后,范金梅谦虚的说,“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不断钻研,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己的精神。”

孙成武演示“鱼刺图故障诊断法”。.JPG

  谈起工匠,一般人都认为工匠就是车间里专注的技术工人,但在首批“淄博金牌工匠”获得者中,他的职业与别人不同,讲台和汽修基地是他工作的车间,粉笔和教杆是他的工具,工作25年以来,他不忘初心,践行“工匠精神”,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汽修人才,他就是淄博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驾修教育教学部主任孙学武。

孙成武在办公室准备教案。

孙成武在办公室准备教案

孙成武演示“鱼刺图故障诊断法”。

孙成武演示“鱼刺图故障诊断法”

孙成武与参加大赛的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孙成武与参加大赛的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孙成武指导学生检修车底。

孙成武指导学生检修车底

孙成武指导学生进行检修。

孙成武指导学生进行检修

孙成武指导学生准确测量。

孙成武指导学生准确测量

作为大赛班的指导老师,孙成武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四轮定位。

作为大赛班的指导老师,孙成武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四轮定位。

  大众网淄博6月13日讯(记者 丁稳 见习记者 徐丹青)谈起工匠,一般人都认为工匠就是车间里专注的技术工人,但在首批“淄博金牌工匠”获得者中,他的职业与别人不同,讲台和汽修基地是他工作的车间,粉笔和教杆是他的工具,工作25年以来,他不忘初心,践行“工匠精神”,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汽修人才,他就是淄博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驾修教育教学部主任孙学武。

  谈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有闪光点

  在淄博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记者见到了孙学武,初见孙学武并非是一个匠气十足的人,一身蓝灰相间的工作服显得非常干练。年仅44岁的孙学武曾被评为“淄博市首席技师”、“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淄博市第九届师德标兵”、淄博市“百对优秀名师高徒”以及“山东省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做好一件事,首先得从心底里热爱它。”谈起成为一名汽修教师的原因,孙学武告诉记者,从小喜欢汽车的他,1988年考入了淄博市交通高级技校,学习期间表现优秀,1991年留校任教。“当时我想,留校任教就可以把我会的汽修知识教授给更多人。”就这样,在教师这个岗位,孙学武一呆就是25年。

  作为一名技校的教师,孙学武在教学上多了一份耐心和责任心,在别人眼中调皮捣蛋的技校学生,在孙学武的眼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闪光点。“他们虽然很调皮,但动手能力、抗压能力都特别好,能动手做成一件什么东西,成就感就来了。”针对学生们不同特点,孙学武循循善诱,教导学生们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鼓励学生们积极实践,掌握技术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与学生们的距离不断拉近。

  采访期间,正好孙学武负责的一名贫困生来向他请教毕业工作的事情,孙学武耐心的告诉他,先在学校把技术学扎实,到时候会帮他推荐合适的工作,让他不用担心。“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我一般是在学习上多指导他,只要有问题,哪怕凌晨2点钟打电话都可以。”孙学武告诉记者。

  谈工作:比赛专业户 带出许多冠军

  作为汽车工程系的汽车驾修教育教学部主任,孙学武一共掌管22个班,曾教过汽车维修、焊接等多门课程,除了一周要承担10—12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淄博市技师学院官网汽车工程系的新闻宣传工作。但对孙学武来说,“比赛专业户”这个名称更符合他目前的工作。

  “知识并不能改变命运,只有将知识转变为技能并熟练的运用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改变命运。”作为一名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都十分丰富的教师,这是孙学武常说的一句话。工作25年以来,他参加许多比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2011年参加首届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获得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组个人第一名。

  此外,孙学武还指导学校的多名老师和学生参加大赛,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2012至2014年经孙学武指导的李卫峰等六位老师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届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组一等奖和二等奖;2014年指导三名同学参加2014年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两人获得二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等。

  谈创新:发明“鱼刺图故障诊断法”

  成绩的获得需要学校的平台支持,更需要的是个人努力,孙学武在教学过程中发明的“鱼刺图诊断教学法”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鱼刺图是一种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多运用于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之中。“描述法和故障术是平常用的最多的两种故障诊断方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有困难,于是我就想如果把鱼骨图放到故障诊断中,是不是会更方便简单?”经过反复推敲和实践,结合汽修的理论知识,孙学武研发出了“鱼刺图故障诊断法”。

  通过“鱼刺图故障诊断法”,学生们可以自己在白纸上推断出汽车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问题。“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样学生们掌握的技能就更牢固了,教会他们思考方法最重要。”孙学武对记者说。

  “我们培养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往金蓝领发展,以后慢慢发展成为车间主任、技术总监。”孙学武告诉记者,现在每到毕业招聘季,许多企业都会到淄博市技师学院来招聘,学生们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平均月薪达到三四千元。前几届的学生通过努力,有的在淄博市公交公司获得表彰,也有的创业当上了老板。“说起来感觉很自豪,作为一名老师,看到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可以自食其力就觉得没有白费功夫。”孙学武说。

申磊介绍工作的车间。.jpg

  申磊,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作为一名年仅31岁的85后工人,却已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振兴淄博劳动奖章”、“淄博金牌工匠”等众多荣誉;他坚持在车间一线,爱岗敬业,每年完成7000工时。工作8年以来,他不断学习,坚持创新,改进机床加工方法,每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0万元。

申磊介绍工作的车间。

申磊介绍工作的车间

申磊通过程序操控机床。

申磊通过程序操控机床

申磊在研究工装的图纸。

申磊在研究工装的图纸

申磊正在专心致志测量。

申磊正在专心致志测量

除了操纵车床,申磊经常在自己的小办公桌那编写程序。 

除了操纵车床,申磊经常在自己的小办公桌那编写程序。

申磊加工出的零部件。 

申磊加工出的零部件

在车间门口,挂着申磊获得的荣誉。

在车间门口,挂着申磊获得的荣誉。

  大众网淄博6月8日讯(记者 丁稳)申磊,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职工,作为一名年仅31岁的85后工人,却已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振兴淄博劳动奖章”、“淄博金牌工匠”等众多荣誉;他坚持在车间一线,爱岗敬业,每年完成7000工时。工作8年以来,他不断学习,坚持创新,改进机床加工方法,每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0万元。

  春节坚守岗位每年完成7000工时

  身穿蓝色的工服,顶着微乱的头发,在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机电分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荣获“淄博金牌工匠”的申磊,他正在进行机床加工。就是这么一个貌不惊人的青年,却荣获了“山东省技术能手”、“振兴淄博劳动奖章”、“淄博金牌工匠”等众多荣誉。

  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是公司老师傅们对申磊的评价,作为80后的年轻人,申磊的身上没有浮躁,而是对工作的专注,每当公司接到紧急任务时,申磊总是主动请缨,想尽办法缩短工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2016年春节前,机电公司承担某特种产品四幅模具加工的重任,因该模具每幅有2500多个型孔,容易出错,申磊带着学员忙了3个月,才顺利完成了任务。“因为工期紧,那段时间每天加班加点,从早上7点钟工作到晚上11点。”申磊对记者说,因为老家远在菏泽,也没能回家陪父母过春节。

  “前几天,妻子生孩子,本来是有7天的陪护假,厂里太忙,在家照顾了妻子5天,就抓紧回来上班。”聊到刚出生的孩子,申磊的眼里带着一丝柔情。

  巧妙设计工装 工作效率提高30倍

  2012年,淄博火炬能源有限公司机电分公司承接了大量核电设备的生产任务。由于核电左右铅屏蔽盖工作量大,加工困难。按照正常的加工程序,20个小时才能完成1个。面临工期紧、任务重的问题,申磊潜心钻研,设计出了自制核电左右铅屏蔽盖工装,使用组合加工,不但提高了加工精度,生产时间大大缩短,仅用半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工作效率提高了30倍。通过申磊设计的工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核电生产任务,这个工装还被评为厂里的微小发明二等奖。

  申磊的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重大项目生产中,更表现在日常生产中的点滴之间。螺纹是数控加工中的常见加工项,在编程软件中一般采取参数线编程方法,该方法针对不同的螺纹要进行画图,并生成程序。但申磊在加工时发现,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螺纹,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于是通过翻阅书籍,不断钻研,研究出了参数编程方法,针对于不同的螺纹、螺距、丝长,仅需修改几个参数即可完成,极大的提高了螺纹加工效率。通过申磊的不断创新,每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0万元。

  弘扬工匠精神 做好传帮带工作

  工作中,申磊不仅勇于创新,还热爱学习,坚持用知识不断充实自己。2008年申磊从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机械系数控专业毕业后,虽然工作比较忙,但他仍然坚持学习,不仅学习数控设备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编程理论,还利用业余时间熟悉机床性能,对机床的性能更加了解,并在2015年获得了青岛科技大学(专升本)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位证。

  此外,申磊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做好传、帮、带工作,为公司培养生产骨干,无私地将自己所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员。“带学员的时候,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侧重不同点教授,除了教他们工艺、工序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继承工匠人的吃苦耐劳、坚持创新的精神。”谈起带徒弟,申磊说。工作8年以来,他先后带出了6名学员。

  “我觉得工匠精神就是坚守、创新,把小事做到极致。”采访最后,申磊对记者说,“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我将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淄博工业建设添砖加瓦,为火炬能源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这是申磊荣获“淄博金牌工匠”时的宣言,也是鞭策他不断努力前行的动力。

董永生在操作地下铲运机。.jpg

  他是一名电动铲运机销售员,参加工作26年来,“客户至上、诚信为本”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他的铲机卖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他坚持精益求精,诚实守信,靠着优质的服务为金岭铁矿电动铲运机市场打出了一片天地。他就是获得“淄博金牌工匠”的金岭铁矿机械制造厂电动铲运机销售科科员董永生。

董永生查看操作台。

董永生查看操作台

董永生根据图纸对机器进行改造加工。

董永生根据图纸对机器进行改造加工

董永生与工友们讨论问题。

董永生与工友们讨论问题

董永生在操作地下铲运机。

董永生在操作地下铲运机

  大众网淄博6月6日讯(记者 丁稳)他是一名电动铲运机销售员,参加工作26年来,“客户至上、诚信为本”是他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他的铲机卖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他坚持精益求精,诚实守信,靠着优质的服务为金岭铁矿电动铲运机市场打出了一片天地。他就是获得“淄博金牌工匠”的金岭铁矿机械制造厂电动铲运机销售科科员董永生。

  26年坚持学习 改进铲运机技术 

  “虽然没有技术人员那么厉害,但顾客的机器出了问题,我们得能看出来,并且想办法解决。”为了弥补自己技术上的不足,董永生便利用休息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勤于钻研,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客户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了好评。

  董永生在售后维护过程中,经常听到客户反映铲运机偶尔会出现油温高、散热器漏油等问题。细心的董永生到现场对铲运机液压系统进行细致检测后,发现是因为回油管路中的几个液压接头设计通径太小,导致铲运机高速状态工作时,回油流量大增,在接头部位出现节流现象,出现回油压力增高,导致散热器损坏。找到问题后,董永生便与技术人员一同调整了液压接头和回油管路的通径,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董永生不仅善于观察,还有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电动铲运机存在拖曳电缆不能随主机同步收放,卷缆换向迟缓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缆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时,董永生通过解剖卷缆阀,结合液压原理进行分析,改进阀芯结构,经过多次试验,取得非常好的使用效果,解决了电动铲运机拖曳电缆收放和主机运行方向同步问题,同时降低了电缆的拉力,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26年工作以来,董永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场工作经验,和技术人员积极改进铲运机生产适用技术,在他的参与下,金岭铁矿电动铲运机技术和质量遥遥领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同时董永生连续多次获得职工技术比武第一名,矿级劳模荣誉称号,并在1999年被淄博市总工会评委“十佳能工巧匠”。

  铲机卖到哪里 服务就跟到哪里 

  “咱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咱卖的不光是产品,还有服务。”这是董永生常叮嘱其他销售员的一句话。作为一名金岭铁矿机械制造厂的电动铲运机销售人员,他们的铲运机销往全国,当客户的机器出现问题时,董永生总是义无反顾的到顾客那里,把机器维修好。

  还记得去年3月份,内蒙古临河乌拉特前旗铁矿新购一台柴油铲运机,由于该矿刚刚开始施工,井下作业条件恶劣,加上对方第一次使用铲运机,并不会操作。于是,董永生赶到内蒙古后,每天跟着生产工人上下班,认真培训,把自己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对方,就这样连续工作了半个月,直到工人可以能独立的使用铲运机为止。

  还没等董永生松口气,3月17日,内蒙古包头大中集团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售后人员赶过去指导维修。当天晚上9点,董永生从乌拉特前旗赶到了包头,没有休息,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下井维修到第二天凌晨4点,设备才正常运行起来。在观察设备正常运行8小时后,董永生又赶回了乌拉特前旗。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又增订了两台铲运机,这一次,董永生连续在内蒙古工作了32天。因为董永生坚持对客户诚信服务,2015年,还被评为山东省省管企业“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因为工作的性质,董永生常年出差在外,提起家人,他眼里泛起了泪花。“出差时,环境再恶劣也不怕,就是有时会想家。最大的遗憾就是常年在外,对老婆孩子关心不够,不能常在父母膝下尽孝。”董永生告诉记者,但遗憾归遗憾,“只要客户一个电话,其余的事由我们来做”的服务承诺,他一直遵循着,并且以后会继续坚持下去,在为客户服务的路上不断努力。

1.jpg

  今年已经57岁的王利民,40年与织机为伴,从一名普通织布工,成长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创新,传统织机经他改良,密度提高多倍,传统文化瑰宝——织锦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3年,丝绸织染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丝绸织染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王利民被命名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王利民被命名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工作40年来,王利民获得的证书。

工作40年来,王利民获得的证书。

王利民参与创作的织锦画《周村八景》。

王利民参与创作的织锦画《周村八景》

王利民介绍织出织锦画的传统织机。

王利民介绍织出织锦画的传统织机

王利民通过改造织机,提高密度,让织锦画颜色更多彩。

王利民通过改造织机,提高密度,让织锦画颜色更多彩。

王利民正在专心致志的维修织机。

王利民正在专心致志的维修织机

点击浏览下一张

传统织机零件复杂,王利民正在维修。

  大众网淄博6月5日讯(记者 丁稳)“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这是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主任王利民接受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今年已经57岁的王利民,40年与织机为伴,从一名普通织布工,成长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勇于创新,传统织机经他改良,密度提高多倍,传统文化瑰宝——织锦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40年坚守岗位 了解织机的每一个零件 

  6月3日,在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织造工坊车间见到王利民时,他正在认真检查车间里的织机。在王利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几幅织锦画,十分精美别致。“这是《周村八景图》,展现明末清初周村社会繁荣,运用最传统的技艺、最古老的提花龙头和梭织技术完成的,是我们团队研制的第一幅作品。”王利民指着墙上的织锦画介绍道。

  “从我高中毕业到凯利,已经工作了40年了。”聊起工作,王利民回忆道。1976年,王利民从淄博六中毕业后,分配到了淄博丝织三厂。刚开始王利民对织机一无所知,后来跟着师傅慢慢学习,从一名织布工做起,经过大半年的刻苦钻研,王利民终于可以独立完成工作。

  1977年,王利民被安排到安装工的岗位上,一呆就是8年的时间。“安装工就是把织机装了拆,拆了再装。”王利民告诉记者,传统的织机经过磨损,每3年就要全部拆换。通过这8年的安装经历,王利民对织机的每一个部件都十分了解,为他日后改进织机、改良新工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改造织机密度提高4倍 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2011年,在研发新产品时,王利民发现织机设备性能老化,织出的织锦画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工艺必须升级换代。于是,王利民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进行尝试,不断改进设备,攻克了多梭箱、选梭装置等难题,从2011年的60—70梭,2015年密度达到了240梭,密度提高了4倍,织锦更加丰富多彩。“普通的丝绸只要30—40梭,织锦画是丝绸中最难的,通过改造,2015年已经能达到240梭,已经发挥目前织机的极致。”提起改造的织机,王利民骄傲的说道。

  随后,记者跟随王利民来到展厅,展厅里摆放着反映丝绸历史文化的《织女朝凤》、反映齐文化、孝文化的《缇萦救父》、反映历史名人名画的《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以及领导人像等作品,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丝巾等。这些作品无论从织法还是颜色搭配都有很大改进,是王利民带着技术团队历尽心血完成的,并且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不少荣誉。

  “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淄博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工作40年以来,王利民获得了许多的荣誉,2013年,周村丝绸织染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1月,王利民被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定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一起努力得来的,创新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成功的。”王利民谦虚的说道。

  作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利民说,“这个工作虽然不累,但是需要专注和研发,工资不算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愿意学的了。”王利民遗憾的告诉记者,现在厂里车间职工平均年龄都在40多岁以上,近几年没有年轻人来应聘。“我的徒弟今年都53岁了,只能手把手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徒弟,遇到难题共同钻研。”王利民说,希望能有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彭华宝对设备进行调试。.jpg

  作为一名钳工,彭华宝的任务就是与电工、程序员相互配合,组装出一条条输液袋生产线,经过调试后,再发给客户。客户会根据需要,将药液通过彭华宝他们组装好的生产线注入到输液袋中。17年的时间,彭华宝从零部件的加工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厚积薄发,再到新产品研发及培训教材编写,彭华宝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金牌工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样的一个生产线需要4名人员组装近50天完成。

这样的一个生产线需要4名人员组装近50天完成

彭华宝介绍输液生产线的工作流程。

彭华宝介绍输液生产线的工作流程

彭华宝正在检查生产线的设备。

彭华宝正在检查生产线的设备

彭华宝对设备进行调试。 

彭华宝对设备进行调试

输液生产线生产出的成品输液袋。

输液生产线生产出的成品输液袋

  一张憨厚的笑脸,一身蓝色的工装,一个普通的青年在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从一名钳工成长为高级技师。17年如一日,彭华宝因敬业和创新被评为“淄博金牌工匠”,他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打造他的工匠人生。

  17年精益求精 从钳工成长为高级技师

  5月5日下午,大众网记者来到了彭华宝工作的地方——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医疗科技园C区。见到彭华宝时,他穿着一身蓝色的工装,正在车间里指导组装生产线。憨厚的笑脸,让人想象不到年仅34岁的他已经在新华医疗工作了17年。17年时间里,他获得了2014年淄博市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2015年山东省机械行业职工技能竞赛钳工组一等奖、2016年度山东省行业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但不变的是他那颗热爱工作的心。

  1999年,彭华宝从技校毕业后,便来到了新华医疗从事钳工工作。“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懂的太少,只能不停地学习。”随着工作的深入,彭华宝体会到钳工工作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多而复杂,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小难题,彭华宝在学习上没有放松要求,时刻保持知识的更新。经过钻研学习,彭华宝取得了机修钳工技师与机修钳工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作为一名钳工,彭华宝的任务就是与电工、程序员相互配合,组装出一条条输液袋生产线,经过调试后,再发给客户。客户会根据需要,将药液通过彭华宝他们组装好的生产线注入到输液袋中。彭华宝还记得,2003年在研制输液生产设备新工艺的关键阶段,团队每天加班加点到深夜,历时半年多,终于攻克难题,2004年6月,第一代国产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设备研制成功。“当时晚上工作到两三点,睡三四个小时,早上六点又得上班。”彭华宝告诉记者,“现在,新华医疗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设备已经销售300多台,国内市场占有率占到70%。”说到这里,彭华宝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工作融入创新 使用效率提高60%

  走进新华医疗的车间,记者看到里面整齐的排列着一个个长约7米、高2米的生产设备,彭华宝告诉记者,这就是非PVC膜软袋大输液生产线,需要电工、钳工和程序员四个人配合组装近50天左右才能完成。电源接通后,只见机器开始印膜、裁剪、封口,十几秒的时间,一个输液袋就制成了。而后定制输液袋的公司会根据需要,把药液真空注入到输液袋中,我们在医院输液时悬挂的输液袋就是这么制成的。

  “我们公司软袋大输液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系列多,规格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对钳工进行组装调试的要求很高。”彭华宝告诉记者,原来组装调试时,需要钳工肉眼瞄准使卡口对齐,费力而且经常会出错。彭华宝在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开始钻研解决的办法。“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尝试实验了很多次,一直没有成功,后来有一天,我想到能不能设计一个工装,安上以后,只要钳工一推自动就能卡口。”彭华宝告诉记者,经过多次实验设计的调整工装,使得对准卡口仅需要几秒钟,省时省力,比原来使用效率提高60%。彭华宝参与的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线还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

  “现在我的精力大部分在编写培训资料上,同时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彭华宝告诉记者,他把17年工作以来遇到的问题与总结的经验,编写出《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设备作业指导书》和《非PVC软袋大输液生产设备培训资料》,为其他从业人员解决难题,提高技术水平。

  “你看,这是我们新研制的全自动彩色印刷机,前两天刚刚组装完成。”彭华宝指着旁边的一台生产线介绍道,之前在输液袋上印刷只能有2个颜色,色彩单调,样式也很简单。通过不断钻研,研制出了全自动的彩色印刷机,色彩和样式更多元好看了。

  舍小家顾大家 一年出差七八个月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出差是家庭便饭。“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设备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就得赶过去。以前一年中有七八个月在外地出差,这两年换了岗位后出差少了,也得三四个月。”彭华宝告诉记者,不仅在国内出差,因为客户遍布全世界,他们还时常出国维修设备。“哪里的客户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彭华宝说。

  彭华宝告诉记者,2011年他的孩子刚满一岁,彭华宝便被公司派去出差,在外地呆了近一年的时间,“回来孩子都不认识我了。”提到孩子,彭华宝的眼神里满是愧疚。2015年1月份,安徽的一名客户的设备出了问题,正在外地出差的彭华宝又马不停蹄赶往安徽,经过一上午的维修后,终于将问题解决。虽然因为工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了很多,彭华宝却没有埋怨过,对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已经成为他的信仰。

  17年的时间,彭华宝从零部件的加工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厚积薄发,再到新产品研发及培训教材编写,彭华宝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金牌工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者 丁稳 见习记者 张琦)

222.jpg

    宗学滨是个细心观察并且喜欢创新的人,他的创新融入工作的点滴之中,正是因为他的善于观察、乐于钻研,还获得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固定资产投资。记者采访了宗学滨的几位同事,“敬业”是记者从同事口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宗经理特别敬业,一上班就到车间盯着项目解决问题,平时在办公室都看不到他。”宗学滨的一位同事对记者说。

宗学滨介绍改良后的浮法生产线的工作原理。

使用高温燃气炉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高温隔离服、头盔、高温手套,两人配合下才能完成。

宗学滨介绍,经过改良后,生产线可以通过实时传送的板宽数据进行切割。

宗学滨正在查看化验后的数据。

宗学滨与同事讨论工作问题。

实验室与车间是宗学滨经常呆的地方。    

   大众网淄博4月27日讯(记者 丁稳 见习记者 张琦)他,爱岗敬业,坚守岗位21年;他,善于观察,把创新当做乐趣,节省上千万固定资产投资;他担任重大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创新项目为公司带来上亿元利润;他就是被评为“淄博金牌工匠”的山东金晶科技研发部经理宗学滨。工作21年,宗学滨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研发部经理,正是凭着他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创新为乐趣 节省上千万固定资产投资

  5月5日上午,大众网记者来到了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到了被评为“淄博金牌工匠”的宗学滨。宗学滨是个细心观察并且喜欢创新的人,他的创新融入工作的点滴之中,正是因为他的善于观察、乐于钻研,还获得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固定资产投资。

  在宗学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浮法玻璃生产线车间。记者看到,生产线上正在有条不紊的对浮法玻璃进行测量。据宗学滨介绍,原来玻璃板宽的测量,需要在玻璃出退火窑后进行人工测量,这样不但会增加人力,而且测量数据不够客观、准确,再加上退火窑较长,玻璃通过退火窑大约需要30分钟的时间,因此存在较大的滞后时间,效率低下,不能及时反映玻璃板宽度和拉引量等参数,不利于玻璃的稳定生产。

  宗学滨发现这个问题后,便思考起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先是花钱从淘宝上购买元器件,然后编写程序,在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成功在生产线上实施。“先是安装摄像头,实时拍摄玻璃,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上,通过程序计算出需要的板宽,再传到生产线上。”宗学滨告诉记者,改良后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该创新还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发明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

  此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宗学滨工作的始终。工作人员研制玻璃配方时,要用石英坩埚盛放原料,试验时要打开高温燃气炉多次取放,炉门打开时,热气高达1500℃以上高温,热辐射极强且高亮刺眼。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高温隔离服、头盔、高温手套,两人配合才能完成一次。因为受到高温辐射,操作环境非常恶劣,工作人员一天做不了几个样品。“太热了,年轻的小伙子都受不了这个温度。”宗学滨介绍说。

  宗学滨做实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让工作人员不再被高温辐射,提高工作效率,宗学滨翻阅了多本资料,设计出高温燃气炉坩埚夹取车。记者看到,夹取车有着长长的手臂和灵活的轮子。工作人员在远距离就可以通过操控夹取车快速、稳定的夹取高温坩埚,防止被热气灼伤,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来一天能做两三个样品,现在改良后一天可以做七八个,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宗学滨告诉记者,该创新还获得了1项实用新型专利。

  7年磨一剑 研发成功低辐射镀膜玻璃

  2007年,宗学滨参与金晶集团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的项目研发并且担起主要责任。宗学滨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是金晶集团自主研发,所有设备自己设计制造,设备精度要求很高,例如设备钻孔的精度要求就非常高,要求孔深4米,且偏离中心的最大距离不大于1.5毫米,他们拜访了山东、北京、陕西的多家专业公司都达不到该精度。

  找不到专业公司,宗学滨只能亲自上阵探索研究合适的精度参数。“最后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工装,在加工厂住了近一个月,平均1分钟就测量1次数据,加工时,眼睛始终不能离开工件。”正是宗学滨带领同事们不停的探究、讨论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加工所需的参数以及纠正预防,累计打孔深度近千米,没有出现1件不合格品,设备部件的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项目在国内是首创,2013年开始量产,”宗学滨介绍到,自该项目投产以来一直是金晶集团的利润增长点。记者了解到,宗学滨在金晶集团工作的21年时间,参与的创新项目为公司带来了上亿元利润。

  实验室与车间两点一线 一年来仅休息一天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高品位石英砂矿逐渐减少,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适合生产超白玻璃的低铁石英砂制约了超白玻璃的生产,金晶公司决定研发超白玻璃专用低铁石英砂。2015年,宗学滨担任“金晶科技15万吨砂岩提纯产业化”项目负责人。“从去年砂岩提纯项目开始到现在,我就休息了一天,还是大年初一那天。”宗学滨告诉记者。

  由于该工艺采用强酸对砂岩进行处理,对设备选型、防腐等提出很高的要求,遇到了很多难题。为了解决新项目带来的工艺设计、编程等方面的难题,宗学滨每天早起晚归,在实验室查阅资料,进行小试,而后再到车间进行生产试验,一遍遍的实验,终于攻克了难题,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实现量产,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金晶集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已上报“淄博市创新发展重点项目”。

  随后,记者采访了宗学滨的几位同事,“敬业”是记者从同事口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宗经理特别敬业,一上班就到车间盯着项目解决问题,平时在办公室都看不到他。”宗学滨的一位同事对记者说。“我是从去年与宗经理一起工作,感觉他特别能干、能吃苦,特别敬业。平时我们下班了,他加班到十点多才回家。周末我们都休息了,他还是来加班。”已经在金晶集团工作几十年的老职工田军告诉记者。

    >>“不忘奉献 致敬匠心”系列专题报道:

    致敬匠心①张兴友:“当代国窑”幕后英雄

 

111.jpg

  今年47岁的张兴友就是这样一位幕后英雄,从1988年成为华光陶瓷的一名模型工人到现在,他一直奋斗在模型制的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这28年间,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从一名普同的模型工,制胎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业能手并升至车间主任。

正在模具车间和员工交流工作的“金牌工匠”张兴友(左) 

正在模具车间和员工交流工作的“金牌工匠”张兴友(左)

张兴友办公桌上的骨质瓷茶壶 

张兴友办公桌上的骨质瓷茶壶

张兴友工作的模具车间

张兴友工作的模具车间

模具工序中的注浆环节 

模具工序中的注浆环节

  大众网淄博4月27日讯(记者 陆瑞洋 丁稳)2014年APEC首脑会议期间,山东淄博华光的“国彩天姿”餐具在会后21国首脑午宴上大放异彩,以华光陶瓷为代表的淄博陶瓷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国窑”。而这些荣耀的背后,除了有“神笔马良般的陶瓷艺术大师之外,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模型制胎英雄……

  今年47岁的张兴友就是这样一位幕后英雄,从1988年成为华光陶瓷的一名模型工人到现在,他一直奋斗在模型制的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这28年间,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从一名普同的模型工,制胎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业能手并升至车间主任。

  谈匠心: “一把壶从图纸到成形需要的是制胎工人日积月累的经验”

  4月27日上午10点左右,大众网记者来到“淄博金牌工匠”张兴友工作的地方--淄博华光陶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骨质瓷分公司模型车间,布满模具的车间里因为烧锅炉的原因温度达到38度左右。张兴友的办公桌就掩埋在一排排的模具货架中,简陋而干净,只有一些办公用具和一把骨质瓷茶壶。

  “一把壶从图纸到成形需要的是制胎工人日积月累的经验”张兴友指着桌子上的茶壶告诉记者,陶瓷生产是环环相扣的技术,当陶瓷设计师把图纸设计出来之后,需要模具制胎工人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车胎,翻制最贴合实际的容易出形的工作胎。例如,为了让壶嘴和壶把完美的拼接,需要增加一些配件和附件,或者需要制作双开壶模具等。制胎工序直接关系到工艺美术大师的想法是否能真正落地,是瓷器生产中关键的一环,也是陶瓷艺人手工技术和艺术想象的结合,这种结合只有在有经验的老师傅手里才能发挥到极致。

  从车胎,注浆,到制模…… 方方面面,张兴友在28年的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在一成不变的工作中,不断磨炼出的匠气让艺术大师的笔下的形象栩栩如生。

  “每当接到陶瓷艺术大师的一些得意作品图纸的时候,心里都很忐忑,生怕做不好”张兴友告诉记者,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何岩,曲恒香等人的作品都都是他制的模具。另外,华光陶瓷一些享有盛名的作品系列像“华光2号瓶”、“华光双耳瓶”“四海冲天”等也都是他制作的模具,其中“四海冲天”系列作品瓶高一米,当时淄博没有这么高的模具,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向各方请教,回来后自己反复琢磨,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制作出了淄博首例一米高花瓶模具。

  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热情和效率是制胎师的立足根本

  “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在支撑着制胎师在泥浆和高温的环境里干下去”张兴友指着身后的布满模具的货架告诉记者,制胎工作需要力气大不怕脏的人,每天和泥浆,沉重的模具打交道,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他现在即使是车间主任管理岗也和普通员工一样干这些活,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只有热爱它的人才能持久的干下去,一般一个普通制胎师需要3-5年才能琢磨出自己的门道独立承担项目。

  “我经常跟徒弟说,效率是模具制胎师的根本”张兴友告诉记者,车胎是一件技术活,需要经验判断来拿捏火候,高效成功率对于他们来说有时候比辛苦加班重要的多。

  “有时候为了赶工期,时间紧任务重,短时间内出模具,最需要的就是高效的成功率”张兴友告诉记者,2015年7月份,上级下达任务在一个月内赶一批“1507”杯,由于时间太紧,任务较多,规制严格,差一个米(毫米)都不行,都来不及打样,直接开始制胎,张兴友带领模具车间的全体员工反复车胎,半个月内修改4次之后终于赶在规定时间之前将模型制作出来,让这批“1507”杯顺利到达西藏。

  谈家庭:“家务活我都包了”,坚持每天5点起床为妻子分担家务

  “在家他也是劳模”和张兴友一个车间的妻子告诉记者,车间里的人都很羡慕她有一个里里外外是劳模的丈夫,这也成为华光陶瓷模具车间的一段佳话。

  “家务活我都包了,我每天5点起床把家务活都干了再来上班”张兴友告诉记者这是一种习惯,从小养成的。每天上班没时间就早点起,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自己愿意干,也不觉得累。现在他在济南上大学的儿子也跟他一样,自律性非常好,自己的活自己干。

  “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陪家人,为他们分担家务,我觉得这并不冲突。现在儿子放假一回来,他每天都会陪儿子散步,聊天。只有处理好家庭大后方的和谐问题,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专题策划:宋婷婷        设计制作:刘硕  张文豪    大众网淄博频道特别策划